Search

《馬格蘭的街頭智慧》:紐約骨子裡是一個充滿視覺衝擊的城市,每個去過的人都知道這一點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nycpolitic.blogspot.com

文:史蒂芬・麥克拉倫(Stephen McLaren)

怎麼拍紐約?(How they shot New York?)

布魯克林出生長大的丹尼斯・史托克(Dennis Stock)在1950年的某個夜晚,拍下一群不知名的紐約人頂著暴風雪走在路上;儘管已經是幾十年前的影像,但是在近年冬天的惡劣氣候下,這張經典照片肯定能引起現今紐約人的共鳴。

每到北風呼嘯、路人把大衣裹緊的時刻,在我心中縈繞不去的問題始終是:史托克究竟是在曼哈頓的什麼地方找到那麼強的一束光,使他這張極具象徵意義的照片平添一抹電影的光彩?在《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 發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1961年)一書中,知名作家和社運鬥士珍・雅各(Jane Jacobs)讚歎紐約的「人行道芭蕾」,因為是人行道把這座城市化為一塊塊生氣勃勃的公共空間。雅各也提倡「人看人」的行為,她稱之為「街頭的眼睛」(eyes on the street),作為公共安全和都市文明素養的保障,並讚揚紐約的褐石排屋和廉租公寓大樓是許多家庭和民眾的歡樂居所。

街頭攝影者自然能在這個城市找到他們發揮的空間,他們在哈林、下東區、雀兒喜、皇后、布魯克林之類的地方尋找發生在人行道上的小劇場,使得這些街區的畫面不僅讓紐約客、也讓世界各地的人感到熟悉。馬格蘭的第一位女攝影師伊芙・阿諾德(Eve Arnold)和紐約的關係非常深厚。她出生於費城,二次大戰後搬到紐約,起初在一間照片沖印加工廠工作,後來在思想進步的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讀攝影。

阿諾德身材矮小,卻是出了名的大膽堅毅,她最初以哈林區的街頭時尚為主題,在餐館和教堂裡拍下黑人女子穿戴自製的帽子與洋裝。她也出入大 都會歌劇院拍攝上流人士,在1950年拍下一個聽完音樂會的女子裹著華服,站在晶瑩閃亮、等待上路的豪華轎車旁。可以想像等女高音唱完,這些車子都會載著乘客去上東區跑下一攤。

截圖_2020-09-07_下午4_48_23
Photo Credit: 大石國際文化出版

20世紀中葉,新一代的爵士巨匠轉戰紐約各地的夜總會盡情吹奏和搖擺的同時,索爾・萊特(Saul Leiter)、喬爾・邁耶羅維茨(Joel Meyerowitz)、海倫・萊維特(Helen Levitt)這些攝影好手也在紐約街頭到處即興創作,創造出足以代表那個時代的視覺片段。幾年後,馬格蘭的兩位紐約本地攝影師李奧納德・弗里德(Leonard Freed)和湯馬斯・霍普克(Thomas Hoepker)也投入了類似的心力,以他們的故鄉作為人文紀實報導的現場。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從1947年第一次在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舉辦攝影展之後,就多次重返紐約,不論在哈林區還是曼哈頓下城區都同樣自在。今天的紐約人已經丟掉精緻的女帽,改戴廉價的棒球帽,但布列松和霍普克顯然都對那些1960年代風靡一時的美麗頭飾十分著迷。和美國的許多城市一樣,紐約在1970年代也很不好過,基礎建設崩壞,很多有錢人搬到郊區,使得法蘭克・ 辛納屈在《紐約,紐約》中歌頌的不夜城聽起來既像自誇,又像在自我辯護。

艾里・瑞德(Eli Reed)和雷蒙・德帕東(Raymond Depardon)加入馬格蘭攝影師布魯斯・吉爾登(Bruce Gilden)的行列,探索紐約較貧窮的街區,尋找反映嚴酷現實的場景和故事。法國出身的德帕東在1981年冬天踏上疏離而焦躁的紐約街頭,以 21mm鏡頭拍下行人對他的存在毫無反應的冷漠態度。在此之前幾年,紐約出生的蘇珊・梅塞拉斯(Susan Meiselas)在包厘街(Bowery)跟拍一群在年節期間扮成耶誕老人的遊民,我們在後面會看到這些照片。

儘管狂歡舞會是在上城區的「54俱樂部」(Studio 54)舉行,下城區的街道卻更加生猛,廢棄的汽車和建築工地成了遊樂場,也帶來拍照的機會。這個時期的經典攝影集有吉爾登的《面對紐約》(Facing New York,1992年)、布魯斯・大衛森(Bruce Davidson)的《地下鐵》等,顯示馬格蘭攝影師利用紐約飽經風霜的街頭,讓我們看見一個仍然保有一身傲骨的狂妄大都會。

2013年,曾任馬格蘭主席的霍普克出版《紐約》(New York),這本歷時40年才完成的攝影集,向紐約從富麗堂皇轉向破敗、再從破敗重返超級巨星地位的蛻變過程致敬。書中有兩張關鍵的照片,記錄下紐約一座建築地標相隔將近20年的樣貌:一張攝於1983年,霍普克從新澤西州往哈得孫河的方向拍攝,世貿中心的雙塔在夕陽中閃著火紅金光,前景是兩對情侶在一輛肌肉車旁邊調情;另一張攝於2001年,這次霍普克來到曼哈頓的河濱,拍下雙塔再度變得火紅,然而這次是因為恐怖攻擊造成的火焰。

在珍・雅各的紐約市之中,「街頭的眼睛」(雅各心目中的城市守護者)是一群好管閒事的人和隨時保持警覺的年長者。但過去七十幾年來,街頭攝影者同樣也在街頭觀察,且帶著巧妙的心思。比起倫敦、巴黎和東京,拍攝紐約給了擁有街頭智慧的人——其中有很多是馬格蘭攝影師——更大的滿足,他們懂得怎麼把經典畫面拍出新鮮感。

液晶大喇叭(LCD Soundsystem)樂團的創始人兼主唱詹姆斯・墨菲(James Murphy)在2007年的一首歌中惋惜地唱道,現在這個版本的紐約比較安全,卻是在浪費他的時間。現在的下東區高級飯店林立,布魯克林也有豪華住宅區,任何攝影者想在這些地方拍到生動有料的街頭即景,確實都有棘手的視覺問題要克服。然而,紐約骨子裡仍然是一個充滿視覺和感官衝擊的城市,每個去過的人都知道這一點,攝影師只會更清楚。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馬格蘭的街頭智慧:馬格蘭街頭攝影終極精選》,大石國際文化出版

作者:史蒂芬・麥克拉倫(Stephen McLaren)
譯者:張靖之

  • momo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與馬格蘭的街頭相遇,領略傳奇攝影師的街拍智慧

《馬格蘭的街頭智慧》重新梳理馬格蘭創立七十多年來的龐大片庫,精選其中最精采的街拍作品超過300幅,並闡述街拍的概念演進、美學風格和哲學思想。書中以街頭攝影史上的四大城市——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為案例,說明歷代馬格蘭攝影師如何看待、處理、回應街頭攝影帶來的挑戰,持續開創觀看世界的新方式。這本細火慢熬的經典之作,將為街頭攝影愛好者提供無數的珍貴啟發。

本書重點

在《馬格蘭眼中的馬格蘭》中,馬格蘭攝影師展開了彼此的深情對視;
而在《馬格蘭的街頭智慧》裡,則充分展現了馬格蘭攝影師與都市環境的對話。

  • 史上最強的街拍攝影集,馬格蘭攝影師為所有類型的街拍手法、主題、地域和概念,提供了最扎實的示範。
  • 首度為街頭攝影史提出架構完整的論述,並透過擁有最深厚街拍傳統的四大城市,看見街拍概念的形成如何與地方特性緊密連結。
  • 本書精采的論述與高超的影像選輯,讓我們再次認識馬格蘭深不見底的影像寶藏。
  • 本書全面定義了何謂街拍藝術,是攝影愛好者不可或缺的街拍聖經。
getImage
Photo Credit: 大石國際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起源於1932年,前身是交通部電信總局營運部門,負責國內電信事業的營運管理,直到1996年民營公司化,始成為台灣最大的綜合電信業者。」相信不少人閱讀這段文字,已知道所指為何,這就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並帶來優質通訊體驗的中華電信。

儘管擁有悠久歷史,中華電信仍不忘與時俱進。中華電信總公司執行副總經理馬宏燦(以下簡稱馬執副)說:

「其實中華電信擬定了三年的數位轉型計畫,思考如何從CT轉型為ICT;現在步入第二年了,我們需要更強而有力的科技支持,以加快達標。」

image3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中華電信總公司執行副總經理馬宏燦,思考中華電信在從CT轉型為ICT的路上,是否具足更強力的科技支持。

從CT(Communication Techonology)轉型至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也就是在基礎的通訊技術下,跨足到更廣泛多元的資通訊技術領域,這意味著需要更多數位科技的支持。為了回應馬執副的要求,台灣微軟首席營運長何虹(Hedy)再次以DT To Go外送員之姿出發,完成這項科技應援的任務。

在揭曉本集的外送科技以前,先了解中華電信曾面臨哪些數位轉型挑戰,又如何克服?

數位轉型過程中的重要盤點,檢視「科技強度」

近年來,許多企業面臨的挑戰與轉機,其實都是來自於「數位」,中華電信也不例外。馬執副坦言,中華電信面臨了很多內、外部的挑戰,諸如:電信業者之間的資費削價競爭、網路OTT服務競爭等;再加上中華電信過去的歷史包袱與組織結構,致使整體的數位轉型相當具挑戰性。

「中華電信必須改變組織內部的體質,才能由內而外成為技術領先的企業。」而所謂的改變體質,其實也正好呼應微軟執行長Satya Nadella所說的,數位轉型的過程中必須不斷檢視企業內部的科技強度(Tech intensity),包括:

  • 落實技術採用(Tech adoption)
  • 掌握技術能力(Tech capability)
  • 建立信任基礎(Trust )

唯有不斷提升此三項的強度,才能經得起數位時代下的考驗,並且讓企業保持在靈活創新的狀態。

科技強度雙管齊下,強化「科技採用」與「人員技術力」

在落實技術採用(Tech adoption)的部分, 中華電信資訊處副總經理鄭枸澺(以下簡稱鄭副總)分享,微軟協助中華電信將多個內部系統升級、搬上Azure雲端,利用Azure的彈性,應用在突發的爆量服務、資料分析等方面,讓內部系統升級滿足使用需求。

同時,中華電信也導入了Azure DevOps,大幅縮短網站及App多環境/多版本的部署時間,使App的系統建置速度提升了5倍,在「後疫情時代」的多變環境下,也能快速回應市場需求。

image2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中華電信資訊處副總經理鄭枸澺,肯定系統上Azure雲端的彈性與效率。

除了導入新科技,組織與員工的技術能力(Tech capability)亦須進步。為了提昇員工的技術能力,教育訓練以及跨單位的溝通需求遂成必要;因此,中華電信也導入了Microsoft Teams作為會議工具與協作平台。

「導入Teams及M365之後,我們的同仁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使用Teams開會,讓溝通的過程變得更流暢、有效率。」企客處行銷經理蕭玉奇(Judy)說。

事實上,除了作為會議工具,Microsoft Teams也是很好的教育訓練平台。Judy對此分享:「中華電信每週透過Teams為同仁開設Azure培訓課程,並以考到微軟提供的技術證照為目標。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內部已經累計200多張證照了。」

截圖_2020-09-01_上午11_44_45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中華電信企客處行銷經理蕭玉奇(Judy),在Microsoft Teams的協助下更有效率的完成組織溝通與協作工作。

為了讓轉型經驗可以擴大價值,中華電信再與微軟合作,向企業客戶推出多種企業雲服務解決方案,如:企業行動協作包、企業雲端辦公包、企業安心備份包、企業輕鬆入雲包,以此分享數位轉型的能量。

而這些成功經驗,即是從落實科技的採用與人員技術力著手,強化Tech adoption、Tech capability,鞏固科技實力。

提升科技強度的第零步,建立信任基礎

深信數位轉型立基於「信任」的企業文化,Hedy也不禁好奇的問道:對於歷史悠久的企業如中華電信來說,內部文化的轉型也更加重要,那麼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該如何建立信任基礎,讓員工願意擁抱新科技,並讓客戶對服務保持信心?

對於這道題,中華電信認為:建立信任的核心,資安是必備條件。「為了確保內部系統上雲後的資安防護,中華電信與微軟顧問團隊進行了十數次的大型討論,在中華資安服務團隊的配合參與下,將所有資安政策都進行一輪重整和驗證,並訂定維運安全標準。」鄭副總也強調一個重要觀念:

「嚴謹的資安不該是業務的障礙,而是協助業務妥善達成目標的一股助力。」

由於「信任」是一個看不見、卻不可忽視的重要指標,因此在轉型過程中,如何打破公司全體上下的舊心態、真正擁有信心去接納新科技,絕對是企業必須不斷思考的課題。

揭曉外送科技「Microsoft Power Virtual Agents」,助攻中華電信未來想像

回到中華電信的科技需求上,有什麼實用的工具可以加速轉型之路?本集Hedy帶來的是「Microsoft Power Virtual Agents」,這是一款可以結合企業網站、Microsoft Teams或應用程式使用的工具,能透過Low-code(低代碼)或是No-code(無代碼)的方式,搭配視覺化的拖拉介面,製作出Bot協助員工完成重複性高的工作;同時,也可以串接現成的自動流程化工具,快速滿足企業開發程式需求。

簡言之,Microsoft Power Virtual Agents可以說是一個「機器人產生器」,能簡單製作出Chatbot或是IT help desk,幫助企業優化內部流程,讓組織運作更有效率。

image4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Microsoft Power Virtual Agents堪稱「機器人產生器」,能簡單製作出Chatbot或是IT help desk,幫助內部流程優化、提升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本集DT To Go的外送地點在中華電信的「明日智慧生活館」,這裡刻畫著中華電信對未來的想像,也預示著企業的未來藍圖。關於未來,中華電信想的是如何利用5G,結合AI人工智慧、IoT物聯網技術,幫助台灣打造5G產業生態鏈。

為此,中華電信也期許能成為微軟全球Top 100的頂尖雲端服務供應商,並藉此指標性地位,協助更多企業具備全方位維護和監控資源,回饋給這塊土地的人們,讓台灣享有最大的科技能量,擁抱更好的數位生活。


Let's block ads! (Why?)




September 11, 2020 at 09:00PM
https://ift.tt/2Fve6Ik

《馬格蘭的街頭智慧》:紐約骨子裡是一個充滿視覺衝擊的城市,每個去過的人都知道這一點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ift.tt/2YeNn9L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馬格蘭的街頭智慧》:紐約骨子裡是一個充滿視覺衝擊的城市,每個去過的人都知道這一點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Post a Comment

Powered by Blogger.